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吏部刘相公东川898年 五代 · 贯休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帝念梓州民,年年战仗频。
山川无草木,烽火没烟尘。
政乱皆因乱,安人必藉仁。
皇天开白日,殷鼎辍诚臣。
一日离君侧,千官送渭滨
酒倾红琥珀,马控白骐驎。
渥泽番番降,壶浆处处陈。
旌幢山色湿,邛僰鸟啼新。
帟幕还名俭,良医始姓秦。
军雄城似岳,地变物含春。
白必侵双鬓,清应诫四邻。
吾皇重命相,更合是何人。
江声得五字 元 · 钱惟善
七言律诗 押麌韵
小海歌阑渺平楚,中流日暮犹鸣橹。
怪疑铁笛和龙吟,清应冰弦出鱼舞
响入芦花暗长潮,寒吞树影晴飞雨。
溯源欲听巫峡秋,梦绕蛾眉月三五。
次汝始咏雪韵 清 · 赵观彬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悔轩集卷
野径埋来鸟亦稀,瓦炉拥处纸屏围。
夜乘儿睡无声落,朝趁翁吟有意飞。
天地一寒淡淡,江山同白月辉辉。
东台猿鹤清应怨,归梦蘧然绕峡扉。
吴正宪公充墓志铭元丰三年十一月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八、《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七
熙宁元丰间,天子本道德以制作宪度,官共其事,吏食其力,兵闲教令,民顺职业,后先小大,治有条次。
已而年谷屡登,府库羡溢,风俗醇朴,四夷宾服。
有相臣充,实左右天子,协济文武,自初暨厥终,靡不在事。
岁己未秋,病不能朝,天子遣中人将太医诊治有间。
时庆寿宫违豫,上忧恐,奔走群祀,大赦罪人。
十月乙卯太皇太后遗诏出,公欲赴临,诏止之。
公闻上哀毁过度,耿耿不食,复请入对。
上使谕指:「卿羸苶彊起,疾动则平复益迟,当体此意」。
公奏曰:「臣受国厚恩,不得班庆寿殿伏哭尽哀,又不得望见陛下颜色,慰解圣意,臣抱恨死不瞑矣」。
乃许成服大慰。
前一夕,习步履拜跪,力不胜,仆地,即拜章言:「臣不幸犬马之疾,寖以弗瘳,臣自度不复任陛下政事,罢相位,归骨丘墓」。
手诏慰谕,还其奏章,七上弗已。
明年春,肩舆归第,遂拜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乙宫使。
四月甲午朔,公薨闻,天子嗟悼,为再罢朝,临奠涕濡御衣。
访诸孤所欲,诸孤称遗戒毋干朝廷以私,上益悲怜其志,遣使赐龙脑香、水银以殓,特赠司空侍中,录其子孙七人。
家以行状上太常请谥,太常博士议,皆曰:公在法应谥。
公少立挺特,华发愕愕,不茍不妄,动中绳准,与世寡合。
而蚤为英宗所识,不营援助而出于主上自擢,事君尽其心,不以己之利害易所守。
方盛明之时,洞照群下,有如太阳正中,万物呈露,曲直短长,弗藏毛芥,公道是先,端人是使,而公立朝,更东西府几十年,恩礼始终无少衰缺。
逮其殁,士大夫追评指数,无得而疵,正而可法,非公谁哉!
谥「正宪」。
曰然。
将葬,吴氏孤又谓李清臣曰:「自先公总史事,君尝为属,子其铭」。
清臣再拜跪曰:「公德义劳烈,实铭法」。
次韵宋德器春晚即事五首 其一 南宋 · 李流谦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室空超众止,理妙契无同。
帘卷半规日,香吹一线风。
草晴唯欲碧,花晚尚能红。
老我閒居兴,清应到小童。
车驾还京师德音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九
朕闻天以阳居大夏
地以阴居元冬。
是明任德而不任刑也。
帝舜则举两阶之干羽。
成汤开三面之网罗。
是明好生而不好杀也。
朕以眇身。
嗣膺大宝。
垂三百年之宗社。
奉十七圣之威灵。
夕惕朝乾。
不忘寤寐。
岂谓衅生于地。
谪见于天。
霾尘暴起于两京。
蛇豕交横于四野。
宗庙乏飨。
干戈日寻。
盖获戾于上元
俾流灾于下土。
前岁才归大国。
又及播迁。
信由倚任之非良。
有愧精诚之未至。
贬衣损食。
庶塞乎愆违。
履薄临深。
每增于战惧。
方修郊庙。
且复京畿
而驻驿才安。
还宫可俟。
虔诚罔通于穹昊。
兵革又起于藩维。
盖以朕不敏不明。
君临兆庶。
仁不能叶生成之旨。
义不能符断割之几。
智无周物之明。
信寡应时之用。
陷蒸黎于涂炭。
致王室之险艰。
绵历岁时。
于兹八稔。
顾兹颓紊。
职朕之由。
且朕深宫九重。
跬步千里。
目虽视而不见。
耳虽听而不闻。
罪在朕躬。
痛入骨髓。
但仰天而投泣。
恨无地以容身。
抚几兴言。
何嗟及矣。
今则敬行避殿。
减膳彻县。
食无海陆之珍。
耳绝管弦之乐。
唯加惕励。
冀遂感通。
将宏及物之恩。
在布惟新之令。
应天下见禁囚徒。
除十恶忤逆。
官典犯赃。
持仗劫杀。
合造毒药。
开发坟墓。
其馀罪轻重递减一等。
左降官各与详所犯量移。
如巳经两度量移者。
宜并放还。
仍仰所在州府。
限德音到日。
准敕处分讫。
分析闻奏。
左降官及流人。
身有死者。
并许归葬。
凤翔府所管吏军百姓等。
切令招葺。
归安
纵与李昌符关连。
情非巨蠹。
及父兄在陇州城内。
事出胁从者。
一切不问。
陇州城内军吏百姓。
不得辄令损伤。
戴礼之文。
务先掩骼。
应有未葬骸骨。
及横尸在路。
委所在长吏速与收敛藏瘗。
其自兵荒以来杀伤之处。
委所在州县以孟冬赏死事之日。
于北郭除地。
用鸡豚设祭。
所贵以导和气。
且慰幽魂。
前年冬未出京之时。
如闻文武朝臣。
怆惶奔窜。
或因冻馁。
或遭锋刃。
遂致毙踣。
深可悯伤。
自累年来。
朝臣有因谪宦。
遂致殒身。
制使遽闻枉横。
宜令中书门下寻访。
各与赠官。
孝弟承家。
忠贞奉国
既显扬名之道。
宜加布泽之荣。
应内外文武臣及诸道节度观察防禦使随驾诸军头亡父母。
并准旧例。
各与追赠追封。
如有母亲见存者。
各与进封。
左右神策及随驾诸部兵士等。
戈负弩。
侍卫勤劳。
既效节以输诚。
实竭忠而排难。
永言勋绩。
宜有甄酬。
其随驾诸都头
宜各与勋爵。
未有功臣名号。
具将士次第填补。
不得虚被衣赐。
有紊典章。
如覆视不实。
节度使奏取进止。
判官重加贬责。
其边地沃壤极多。
岁收可望。
如闻耕牛素少。
戍卒苟安。
唯长蒿莱。
俱乏衣食。
节度使良田之处。
更议添人。
均配膏腴。
令其耕种。
制置利便。
酌中。
南山及平夏党项。
尽是百姓。
须令保安
长吏若能抚绥。
蕃人自然宁息。
切不得妄有侵扰。
致其怨嗟。
常须使商旅往来部落。
不得阻塞。
致理必先于尚俭。
伤风莫甚于穷奢。
朕苑囿不修。
珠玉不宝。
所思敦素。
每务去华
如闻卿大夫庶士。
近者竞崇侈靡。
莫辨等威。
服玩车舆。
皆越制度。
蠹于教化。
朕甚悯焉。
卿大夫当助我纪纲。
为人表则。
宜修俭约。
以变嚣风。
京师应有奢僭违令式者。
闻之当行朝典。
诸道申奏。
有草贼州县。
本皆齐人。
迫于冻馁。
召聚徒侣。
遂肆猖狂。
并仰所在长吏明加晓谕。
有能自新首罪。
一切不问。
如稔恶不悛。
事状难恕。
委所在长吏设法擒捕。
不得漏网。
上京诸司及天下州府负犯逃走罪人。
今春巳降德音。
除本罪合至死者。
咸通五年以前。
并停追捕。
归还故土。
其数至多。
虑被奸人递相恐动。
悉委所在告谕。
令其乐业。
无致惊惶。
如归复者恶迹贯盈。
不能改过。
更有违犯。
寻勘不虚。
便仰并举前愆。
一时痛断。
不得容隐。
侵害良善。
江淮商贾。
业在舟船。
如闻近日官中掳借甚苦。
或倾夺以充运米。
或题关以备载军。
非理滞留。
散失财货。
州县虽云和雇。
商人焉敢请钱。
本求锥刀。
翻成损折。
纵有冤屈。
岂能申论。
道路怨嗟。
莫甚于此。
自今以后。
委所在长吏切加禁断。
其所合供过军等舟船。
唯许空载航船。
便给见钱雇召。
如见装货物者。
切不得强令腾倒。
其州县所合雇船脚。
多无本色钱物。
皆是率配疲人。
起今以后。
并仰以上供钱充给。
如有茶盐舟船。
关系三司榷课者。
任准元敕处分。
自蛮寇侵扰。
连岁用兵。
耗蠹生灵。
海运为甚。
驱我赤子。
深入沧波。
睹骇浪而魂飞。
汎洪涛而心死。
继有覆溺。
多不上闻。
仍遣赔填。
急于风火。
哀其巳死之众。
不可复追。
念兹将毙之徒。
用延馀息。
江淮四道运粮。
所有沈覆米损船纲官所由船户及元发州县合赔填者。
并从放免。
更不得校料追徵。
应阙海运留系勘者。
并一时释放。
唯造船官吏须有勘覆者。
不在此限。
近日虫蝗。
米谷翔贵。
所在州府。
须使通流。
况闭籴之条。
著在格令。
近关州府通舟船处。
不得约勒商人。
固违敕旨。
江淮钱物到。
各宜优赏。
以身许国。
致命捐躯。
虑兹尽瘁之诚。
宜饰始终之典。
自兵兴以来。
所在都头大将
身殁王事。
未经赠官者。
仰本道各与分析闻奏。
量功劳优与赠官。
如有子孙。
仰本道各与补职。
存济。
行营将士。
如身殁王事者。
其衣粮并仰给与兄弟男侄。
如有父母无给养者。
切在安存。
勿令冻馁。
虽累有处分。
可一切施行。
或有义士忠臣。
图功立事。
力当国难。
身殁贼锋者。
宜委中书门下优与赠官。
兼访子孙。
俾沾禄仕。
用伸激劝。
冀洽恩荣。
扈从之劳。
辛勤备履。
若无升进。
何以奖酬。
其到兴元宫文武官等。
宜令优与迁改。
如巳经奖擢者。
特与量加阶爵。
贞观开元之后。
建中元和以来。
翊戴皇家。
扶持宗社。
勋绩巳铭于鼎鼐。
谋猷实在于册书。
如闻子孙或多淩替。
太师汾阳王子仪临淮王光弼西平王李晟咸宁王浑瑊太尉秀实颜真卿颜杲卿以下子孙。
宜各与一子九品正员官。
其子孙有才术可称。
中书门下量才叙用。
以劝勋贤。
律有驱率之科。
所宜原宥。
人无险诐之路。
固可矜宽。
其陷伪庭官寮。
多因迫胁。
旋宜叙用。
勿使栖迟。
左右神策军及沿边诸镇将士。
或堤防藩窃。
或控扼封陲。
戴甲戈。
眠沙卧碛。
无抱子弄孙之乐。
有离乡去里之嗟。
自乱离以来。
衣粮多阙。
顾兹疲弊。
深轸朕怀。
盖缘诸道赋税未来。
致使如此。
宜委度支户部盐铁使
各委官吏催促江淮及三川上供钱物。
充给两军及边镇将士衣赐。
如催勘有序。
其官吏各与优奖。
如全无次第。
必议惩责。
于戏。
朕以寡昧。
托亿兆之上。
不能克相上帝。
宠绥四方。
履地戴天。
痛心疾首。
是在股肱叶力。
藩翰同心。
保列圣之洪基。
佐冲人之薄德。
共成兴运。
以副殷忧。
为政之方。
实资共理。
且一邑之政。
由乎令长。
一郡之政。
由乎牧守。
一方之政。
由乎藩翰之臣。
夫政修于上。
则化行于下。
可以安人理国。
可以阜俗康时。
此古今之通理也。
乾符之后。
广明以前。
节制廉问之臣。
牧县之吏。
或抡拟不当。
或铨择非良。
藩翰者。
则惠养抚绥之术蔑闻。
居牧宰者。
则贪惏苛虐之风益甚。
或淫刑滥杀。
或剥衣及肤。
失业亡家。
南子北。
多使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奔窜道途。
跧藏山谷。
耕桑甚废。
旱沴相仍。
结为仇雠。
聚为盗贼。
冤愤之气。
上达于九天。
激怒之威。
横行于千里。
虔刘郡邑。
屠戮生灵。
怀逆节者。
得以逞其凶桀。
恣为暴扰。
蕴忠诚者。
虽欲平其祸乱。
益费机谋。
既往难追。
将来可保。
切在递加激谕。
渐致和平。
倘或刺史知惠养之方。
县令有抚绥之术。
公清克己。
廉慎当官。
绩效彰闻。
当与迁擢。
如或贪残不理。
害我疲人。
中书门下重加惩殿。
仍令诸道长吏观察判官切加察访
每岁具善恶奏闻。
自属兵戈。
全妨耕稼。
遂令垄亩。
尽变污莱。
盖以杀伤之馀。
流亡益甚。
宜加招抚
渐复农桑。
如有刺史县令
招收户口。
开垦荒田。
置买耕牛。
修置农具者。
委所在观察使精加点勘。
具数闻奏。
当据课效高低。
优加升奖。
朕端拱穆清。
思宏理道。
用忧勤而补过。
守慈俭以律身。
上展孝思。
下康庶务。
其于祀事。
尤在精崇。
常忧多难以来。
有乖敬慎。
至于牲币之数。
醯醢之宜。
必尽吉蠲。
或免简易。
宜委所司切加钤辖
不得因循。
夫俭者德之恭。
侈者恶之大。
唐尧土阶三尺。
夏禹菲食卑宫。
先圣遗风。
后王轨范。
其有司合进常膳三分。
宜减一分。
六宫嫔御。
见在者人数不多。
此外不令更有添置。
或有因缘寇盗。
流落外方。
宜委所在长吏
便与嫁遣。
任自营生。
不用送到驾前。
冀免虚有劳费。
自此诸道更不用进声乐及女弟子。
歌舞衣服。
绮缯组绣。
雕镂珠玑。
颇害女工。
实妨农事。
奇技淫巧。
往哲所讥。
况遇艰难。
尤宜俭素。
其诸道不得进奉纹绣宫锦雕镂轻靡彰施之物。
五坊鹰犬。
以备时蒐。
方当勤恤之时。
宁有畋游之乐。
其鹰犬并令解放。
不用更置。
诸道亦不须进送。
艰难巳久。
增修未知。
展瑞披图。
良多内愧。
且以为白乌丹鹊。
不如孝子忠臣。
甘露醴泉
未若风调雨顺。
自今以后。
诸道所有祥瑞。
并不要图画及进。
辅成教化。
实在贤良。
用副旁求。
必资博采。
宜令文武常参官举刺史县令有异政殊绩者。
沦滞山林有奇文异行者。
所期表异。
无或面欺。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各加旌表。
以示乡闾。
父老有年九十以上者。
赐帛二匹。
五石。
仍令所在以上供物支付。
瘖聋跛躄鳏寡孤独者。
委所在切加存恤。
无使恓惶。
名山大川。
兴云致雨。
冀保顺成之岁。
宜申望祀之仪。
太清宫骊山华岳南山广惠公岩谷湫凤翔启圣宫邠州要册湫。
宜各差官祷谢。
其诸道应有祠庙禁于祀典。
及先圣灵迹。
各委长吏差官精诚启告。
凡关百姓安危。
风土利病。
俾其苏息。
切在抚绥。
讹弊既多。
固难遍举。
仰所在长吏审详利害。
一一条奏。
所冀凋残。
渐成完辑。
勿辜委遇。
副我忧勤。
于戏。
朕为人君父。
累属乱离。
一发言未尝不兢忧。
一举足未尝不愧悼。
徒思罪己。
安敢尤人。
中外臣寮。
宜悉朕意。
笑道论 其二十三 戒木枯死二十二 北周 · 甄鸾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
《老子百八十戒重律》云:「吾戒大重,向树说之则枯,向畜说之则死」。
又《灵宝经》云:「玄素之道,古人修之,延年益寿;
今人修之,消年损命」。
道士受三五将军禁厌之法,有怨憎者,癫狂损命。
又《度国王品》:「东方开明招真神,身著黑衣有赤文,足广百步头柱天,主食邪魔口容山
朝食五百,暮啖三千,十十五五合衣吞」。
臣笑曰:《三元大戒》云:「天尊说十戒十善等法」。
《无量人得道戒》云:不得怀恶心,闻戒不信生谤,生谤皆得罪。
今树木无情,不虑获罪起谤,何须戒之令枯。
若心枯死,此则有知。
若有知者,闻法应悟。
然无此理,何用斯言?
公知今人修则损命,灾毒已行,大道宽容,检而不检,致令殃延后代,而不收录之邪?
又案三张之术,《畏鬼科》曰:「左佩太极章,右佩昆吾铁,指日则停空,拟鬼千年血」。
又造黄神越章,杀鬼朱章,杀人或为涂炭,斋者黄土泥面,驴辗泥中,悬头著柱,打拍使熟,自晋义熙中道士王公期除打拍法,而陆修静犹以黄土泥额,反缚悬头。
如此淫祀,众望同笑。
又案汉婕妤,帝疑其诅。
对曰:「若鬼神有知,不受无理之诅,如其无知,请之何益,故不为此,以事推测,常人之智,尚识达之,况鬼有灵,聪明正直,而受愚《厌犬》者,未之有也。
今观其文,词义无取,有同俗巫解奏之曲。
何期大道若此,容而不非乎?
将不耽嗜糟汁,湎淫终岁,以理推诚,岂得尔邪?
御试劄子二首 其二 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107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元祐三年三月□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劄子奏:臣近领贡举,侍立殿上,祗候放榜,伏见举人程试,有犯皇帝旧名者。
有旨特许依本等赐第。
又有犯真宗旧名者,执政亦乞依例收录,而陛下亲发德音,以谓此人犯祖宗庙讳,不可不降等。
已而又有犯僖宗讳者,有旨押出。
在廷之人,无不稽首欣服,巨与同列退相告语,非独以见圣人卑躬尊祖之意,亦足以知陛下严于取士之法,不好小惠以求虚名。
臣备位禁近,固当推广圣意,将顺其美而补其所未备,谨具贡举合行事件,画一如左。
一、伏见祖宗旧制,过省举人,一经殿试,黜落不少,既以慎重取人,又以见名器威福,专在人主。
至嘉祐中,始尽赐出身,然犹不取杂犯。
而近岁流弊之极,杂犯亦或收录,遂使过省举人便同及第,纵使纰缪,亦玷科举,恩泽既滥,名器自轻,非祖宗本意也。
自来过省举人,限年累举,积日持久,方该特奏名恩。
今来一次过省殿试不合格,当年便得进士出身,此何义也!
伏乞下省司立法,将来殿试,除放合格人外,其馀并皆黜落,或乞以分数立额取人,所贵上无姑息之政,下绝侥倖之心。
如闻已有去取二分指挥,然有法不行,与无法同。
如已有法,即乞申明,仍告喻天下,将来殿试依法去取。
一、自来释褐举人,惟南省榜首或本场第一人唱名近下者,或有旨升一甲。
然皆出自圣意,初无著令。
今者南省十人已上,及别试第一人,国学开封解元,武举第一人,经明行修举人,与凡该特奏名人正及第者,皆著令升一甲。
纷然并进,士不复以升甲为荣,而法在有司,恩不归于人主,甚无谓也。
窃谓累奏举名,已是滥恩,而经明行脩,尤是弊法。
其间权势请托,无所不有,侵夺解额,崇奖虚名,有何功能,令升甲!
人主所以砺世磨钝,正在科举等级升降荣辱之间,今乃轻以与人,不复爱惜,臣所未喻。
伏望圣慈更与大臣详议前件,著令乞赐刊削,今后殿试唱名,除南省逐场第一人临时取旨外,其馀更不升甲。
所贵进退之权,专在人主。
经明行修一科,亦乞详议,早行废罢。
一、臣所在贡院,与孙觉、孔文仲同入劄子,论特奏名人恩泽太滥,未蒙施行。
伏乞检会前奏,降付有司,详议裁减。
仍乞立法应特奏名人授文学长史之类,今后南郊赦书,更不许召保出官。
一、伏见近日礼部立法,今后科场差试官三人者,一人诗赋,二人经义,差两人者,诗赋、经义各一人。
臣谓此法不可施行。
凡差试官,务在选择能文之士,若得其人,则治《易》及第不害其能问《春秋》经义,入官不害其能考诗赋。
若不得人,纵用本科,不免错缪。
须自声律变为经义,则诗赋之士便充试官,何曾别求经义及第之人然后取士,若必用本科各考所试,则经义、诗、赋、策论四埸,文理不同,亦须各差试官一人而后可,此本言者私忧过计,而有司不察,便为生出此条。
自有科场以来,无此故事。
今后每一试院,分两头项试官,问经义者则主虚浮之文,考诗赋者则贵声病之学,纷纭争竞,理在不疑
自此科场日有词讼,为害不小,了无所益。
今来朝廷既复诗赋,又立此条,深恐天下监司,妄意朝廷必欲用作诗赋之人为试官,不问有无词学,一例差充。
其间久离场屋之人,或已废学,若用虚名差使,显不如经义及第有文之人。
欲乞特赐指挥,今后差使官,不拘经义、诗赋,专务选择有才学之人,其礼部近日所立条贯,更不施行。
右取进止。
妙门由起序 武周 · 史崇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夫至道难究。虚皇不测。
虽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也。忘功用而起视听。
有情有信也。孕生灵而运寒燠。
乾坤得之以开辟。日月得之以贞明。
天子得之以致理。国祚得之以太平。
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也。
若乃虚空自然。变见生为。
凝灵结气。化成圣人。
即元始天尊之谓也。故经云。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愡。又云。
恍惚中有物。恍愡中有象。
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又云。
元始者。道之应化。
一之凝精。因气感生。
转变自然。此既不由胎诞。
因经姓系。夫有天地。
方有人焉。有人焉。
方有氏族。天尊生于混沌之始。
何宗祖之有乎。其后改号示变。
应迹垂灵。托胎洪氏之胞。
降形李母之腋。盖有由矣。
然五身既分。三代斯别。
随机应物。拯溺安危。
汲引偫迷。财成庶族。
慈悲覆焘。难以胜言。
所谓真身者。至道之体也。
应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
法身者。真精布气。
化生万物也。化生者。
堀然独化天宝君等也。报身者。
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
乐静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
应号虽异。本源不殊。
更托师资。以度偫品。
或命尹喜天竺。以化胡人。
或与鬼谷之昆崙。以行圣教。
兹济之道。无远不通。
盖方圆动静。黑白燥湿。
自然理性。不可易也。
吹管操弦。修文学武。
因缘习用。不可废也。
夫自然者。性之质也。
因缘者。性之用也。
因缘以修之。自然以成之。
由此而言。高仙上圣。
合道归真。固增广善缘。
精进无退。度人济己。
通幽洞冥。变粗为精。
鍊凡成圣。而惑者遂云。
神仙当有仙骨。骨法应者。
不学而得。何其谬哉。
然法界高深。天宫悠旷。
五亿五万。布其方域。
三千大千。分其国土。
则有元都妙境。玉京延至圣之游。
仙居。宝台致神君之化。
真庭杳眇。阳和七曜之天。
妙躅深沈。太微九灵之观。
斯乃存诸浩劫。著自遐龄。
厥迹纷纶。卒难详载。
夫津梁所建。开度攸先。
国土不安。阴阳致沴。
凶衰系起。疫毒流行。
遂能保祐帝王。安镇黎庶。
此之功德。何以加焉。
道士立名。凡有七等。
一者天真。二者神仙。
三者幽逸。四者山居。
五者出家。六者在家。
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
去尘离俗。守道全真。
踪寄寰中。不拘世务。
其在家祭酒等。愿辞声利。
希入妙门。但在人间。
救疗为事。今剑南江表。
此道行焉。所以称之为道士者
以其务营常道故也。至于法衣。
非无差降。黄裳绛褐。
式崇正一之仪。凤气飞云。
用表洞元之服。载诸经教。
此不缕陈。原夫真经。
实惟深奥。或凝空结气。
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
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
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
撰述灵旨。其后递相传授
使得流通。或宝座敷扬。
十方听受。所以护持帝王
使国土安宁。拔度沦亡。
使魂神迁陟。利人济己。
契道冥真。法力幽通。
难以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
毁谤者于是挻灾。若影之随形。
响之应声也。是以轩辕夏后。
崇信也。致升仙之道。
成太平之功。梁武齐宣。
毁谤也。招祸败之辱。
受覆亡之报。我国家承宗李树
袭训骞林。恒缔想于真灵。
每稽芳于道德。无为无事。
载扬垂拱之风。乃圣乃神。
逾阐不言之教。既而彤闱少事。
紫掖多閒。披凤笈之仙章。
启龙缄之秘诀。文多隐讳。
字殊俗体。欲使普天率土。
广识灵音。故敕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太清观主臣史崇大使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仆上柱国卢子真副使宣议郎右领军卫长史臣史杲为判官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太子右庶子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安县开国子崔湜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薛稷
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左羽林将军上柱国高平县国公徐彦伯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右羽林将军上柱国寿昌县开国侯贾膺福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臣竺乂。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右谕德昭文馆学士兼宋王侍读上柱国邱悦
正议大夫工部侍郎昭文馆学士柱国卢藏用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昭文馆学士柱国韦利器
正议大夫太府少卿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吴兴县开国男沈佺期通议大夫主爵郎中权检校右羽林将军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臣李猷。
正议大夫太子洗马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张齐贤大中大夫昭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郑
朝散大夫检校秘书丞昭文馆学士胡皓金紫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鲁国公祝钦明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兼。修国史崇文馆学士东海郡开国公徐坚
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崇文馆学士王琚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凉县开国子员半千
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胡雄银青光禄大夫国子司业崇文馆学士皇太子侍读上柱国褚无量
通议大夫行秘书少监崇文馆学士知馆事上柱国居巢县开国子臣刘子元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轻车都尉贾曾
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内供奉崇文馆学士柱国苏晋。大德京太清观大德张万福大德刘静俨大德田君楷大德阮孝波京元都观主尹敬大德京东明观主寇义待大德京太清观法师孙文俊大德时居贞大德单大易大德高贞一大德张范大德田克勤大德仙厦大德宗圣观主侯元爽大德东都大福唐观法师侯抱虚上座张至虚刘元良大德绛州玉京观主席抱舟等。
集见在道经。稽其本末。
撰其音义。然以运数绵旷。
年代迁易。时有夷险。
经有隐见。或劫初即下。
劫末还升。或无道之君。
投以煨烬。或好尚之士。
秘之岩穴。因而残缺。
紊其部伍。据目而论。
百不一存。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馀卷。
以为音训。具如目录。
馀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可易解者。
此不详备。其所散逸。
伫别搜求。续冀修缮。
用补遗缺。而经且久远。
字出灵圣。梵音罕测。
云篆窥。或为无识加增。
或为传写妄误。或持浮伪之说。
窃揉真文。或采菁华之言。
将文释典。不可齐其所见。
斥以灵篇。今之著述。
或所未晤。中间阙疑。
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经音义。
并撰妙门由起六篇。具列如左。
及今所音经目与旧经目录。都为一百十三卷。
等学昧琅书。情昏宝诀。
伏承天涣。敢罄謏闻。
披锦蕴而多惭。对丝言而自失。
朗禅师 初唐 · 释玄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自别已来。
经今数载。
遥心眷想。
时复成劳。
忽奉来书。
适然无虑。
不委信后。
道体如何。
法味资神。
故应清乐也。
玄觉粗得延时。
钦咏德音。
非言可述。
承怀节操。
独处幽栖。
泯迹□人。
潜形山谷。
亲朋绝往。
鸟兽时游。
竟夜绵绵。
终朝寂寂。
视听都息。
心累阒然。
独宿孤峰。
端居树下。
息繁餐道。
诚合如之。
然而正道寂寥。
虽有修而难会。
邪徒喧扰。
乃无习而易亲。
若非解契元宗
行符真趣者。
则未可幽居抱拙。
自谓一生欤。
应当博问先知。
服膺诚恳。
执掌屈膝。
整意端容。
晓夜忘疲。
始终虔仰。
折挫身口。
蠲矜怠慢。
不顾形骸。
专精至道者
可谓澄神方寸欤。
夫欲采妙探元。
实非容易。
决择之次。
如履轻冰。
必须侧耳目而奉元音。
肃情尘而赏幽致。
忘言宴旨。
濯累餐微。
夕惕朝询。
不滥丝发。
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
寂虑绝偫哉。
其或心径未通。
瞩物成壅。
而欲避喧求静者。
尽世未有其方。
况乎郁郁长林。
峨峨耸峭。
鸟兽呜咽。
竹森梢。
水石峥嵘。
忘山则道性怡神。
忘道则山形眩目。
是以见道忘山者。
人间亦寂也。
见山忘道者
山中乃喧也。
必能了阴无我。
无我谁住人间。
若知阴入如空。
空聚何殊山谷。
如其三毒未袪。
六尘尚扰。
身心自相矛盾。
何关人山之喧寂耶。
且夫道性冲虚。
万物本非其累。
真慈平等。
声色何非道乎。
特因见倒惑生。
遂成轮转耳。
若能了境非有。
触目无非道场。
知了本无。
所以不缘而照。
圆融法界。
解惑何殊。
以含灵而辨悲。
即想念而明智。
智生则法应
圆照离境。
何以观悲。
悲智理合。
通收乖生。
何以能度。
度尽生而悲大。
照穷境以智圆。
智圆则喧寂同观。
悲大则怨亲普救。
如是则何假长居山谷。
随处任缘哉。
况乎法法虚融。
心心寂灭。
本自非有。
谁强言无。
何喧扰之可喧。
何寂静之可寂。
若知物我冥一。
彼此无非道场。
复何徇喧杂于人间。
散寂寞于山谷。
是以释动求静者。
憎枷爱杻也。
离怨求亲者。
厌槛欣笼也。
若能慕寂于喧。
市廛无非宴坐。
徵违纳顺。
怨债由来善友矣。
如是则劫夺毁辱。
何曾非我本师。
叫唤喧烦。
无非寂灭。
故知妙道无形。
万象不乖其致。
真如寂灭。
众响靡异其源。
迷之则见倒惑生。
悟之则违顺无地。
阒寂非有缘。
会而能生。
峨嶷非无缘。
散而能灭。
灭既非灭。
以何灭灭。
生既非生。
以何生生。
生灭既虚。
实相常住矣。
是以定水滔滔。
何念尘而不洗。
智灯了了。
何惑雾而不祛。
乖之则六趣循环。
会之则三途迥出。
如是则何不乘慧舟而游法海。
而欲驾折轴于山谷者哉。
故知物类纭纭。
其性自一。
灵源寂寂。
不照而知。
实相天真。
灵智非造。
人迷谓之失。
人悟谓之得。
得失在于人。
何关动静者乎。
譬夫未解乘舟。
而欲怨其水曲者哉。
若能妙识元宗
虚心冥契。
动静常矩。
语默恒规。
寂尔有归。
恬然无间。
如是则乃可逍遥山谷。
放旷郊廛。
游逸形仪。
寂汨心腑。
恬淡息于内。
萧散扬于外。
其身兮若拘。
其心兮若泰。
现形容于寰宇。
潜幽灵于法界。
如是则应机有感。
适然无准矣。
因信略此。
馀更何申。
若非志朋。
安敢轻触。
晏寂之暇。
时暂思量。
予必诳言无当。
看竟回充纸烬耳。
不宣。
同友玄觉和南。
请复肉刑疏 北宋 · 曾布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六、《宋史》卷二○一《刑法志》三、《文献通考》卷一六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大学衍义补》卷一○五
先王之制刑罚,未尝不本于仁,然而有断肢体、刻肌肤以至于杀戮,非得已也。
盖人之有罪,赎刑不足以惩之,故不得已而加之以墨、劓、剕、宫、大辟,然审适轻重,则又有流宥之法。
汉文帝除肉刑而定笞箠之令,后世因之以为律。
大辟之次,处以流刑,代墨、劓、剕、宫,不惟非先王流宥之意,而又失轻重之差。
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
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
近世之民,轻去乡井,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矣。
况折杖之法,于古为鞭扑之刑,刑轻不能止恶,故犯法日益众,其终必至于杀戮,是欲轻而反重也。
今大辟之目至多,取其情可贷者,处之以肉刑,则人之获生必众。
若军士亡去应斩,贼盗赃满应绞,则刖其足;
犯良人于法应死,而情轻者处以宫刑。
至于劓、墨,则用刺配之法。
降此而后为流、徒、杖、笞之罪,则制刑有差等矣。
拟朝会乐章 其二 天命有德之舞 明 · 明神宗
四言诗 出处:明诗纪事 甲签·卷一(上)
天子践祚,宏拓皇谟。
义声翕遝,阴肃阳嘘。
东款扶桑,西徼余喜。
瀚海,统为一家。
绳牵索引,咸传于都。
莫不震慑,天休涵濡。
𤞓𤞓狉狉,以拱宸枢。
玉帛匪颁,《王会》有图。
万岁千秋,协我贞符(右四夷来)
田按:此朝会乐章,王景所拟,见《明文衡》。
田按:《明史艺文志》集部称:「各藩及宗室自著诗文集,巳见本传,不载。」及检本传,良不尽然,盖史馆编纂时,以王鸿绪《史稿》为底本,《史槁》藩王宗室自著诗文集散见于本传中,故志文云然。《明史》于本传削去诗文集名,仅存一二,体例简严,史法应尔。但于《艺文志》内未及将所削诗文集名补入,而《史宁》所称「本传已见不载」原文亦未删去。今将《明史》所载宗藩集名,及史所未载而见于《史稿》并《四库总目》、各家书目总集、专集杂载所述,备列于此,以待参考。秦藩简王诚泳《宾小鸣稿》十卷。王孙敬錪《自吟亭诗草》。铍《雪轩诗槁》四卷。谊㳆有集。晋藩庆成荣懿王慎钟《太霞稿》、《宝善堂稿》二卷。周藩宪王有燉诚斋录》、《新录》。镇平定王有爌《德善斋诗集》。镇国中尉睦㮮《陂上集》二十卷。辅国中尉睦横、奉国将军勤𤆇、王孙朝台三世诗合为《三业集》。楚藩庄王孟烷《勤有堂诗集》。宪王季堄《毓秀轩集》。武冈保康王显少鹤山人集》十六卷。王孙华圉《梅湖桃溪集》。齐藩王孙庆𣚄《箨冠集》。鲁藩王肇煇《凭虚槁》。惠王泰堪《悔斋槁》。庄王阳铸《尊德堂槁》。镇国中尉颐堟《赤霞馆集》。安丘奉国将军颐墉《玄同馆集》。王孙颐屋《市隐堂集》六卷。蜀藩献王椿《献园集》。定王友垓有集十卷。惠王申鉴《惠园集》。成王让栩《长春竞辰集》十六卷。端王宣圻《端园集》。代藩灵丘荣顺王逊烩《云溪槁》。王孙俊格《天津集》。襄垣王孙俊噤《佩兰集》。肃藩靖王真淤《星海集》。辽藩简王植有集。庶人宪㸅《味秘草堂集》。辅国中尉术珣《綦组堂集》。镇国将军宪燮《哀黍离诗》。《宪烁中御史集》。光泽荣端王宠滚《博文堂稿》。王孙俨𨰞《句曲山人诗》,献王权《采芝吟》。靖王奠培《仙谣》、《却埽吟》、《拟古诗》。健安奉国将军栱樋《瑞鹤堂集》。石城王孙栱梃《巢云集》四卷。镇国甲尉谋㙔《枳园近稿》。王孙谋晋《羔雁》,《淹留》、《芜城》、《巾车》四集。端镇国中尉多𤏳国香集》。奉国将军多煃用晦集》。乐安中尉多焀《支离市隐集》。镇国中尉统铁《适园诗集》、《面壁斋文集》、弋阳辅国将军《负初集》二卷。奉国将军多煌《委蛇集》。奉国将军多炡《五游倦游集》。国王孙谋尧《享帚集》、谋境《击辕集》。容重《初吟草》。沈藩安王诠鉌《凝斋集》。宪王胤栘《清秋唱和集》、《保和斋稿》。王恬烄《绿筠轩槁》。定王埕尧《修业堂》、《崇玉山房槁》。沁水僖王埕阶《衡漳稿》、《沧海披沙集》。镇国将军恬烁《振庵集》。镇国将军恬烷达庵集》。辅国将军埕𬬔怡真亭槁。辅国将军埕塯玉田集。奉国将军玄𬬔揽斋、盘秀山房集。清源庄简王朱幼序饮河集二十五卷、续集八卷。王孙胤柠重瞳老人集。德平荣顺王胤榳集书楼稿。安庆端懿王恬爖嘉庆集,镇康恭裕王恬西岩漫稿。奉国将军效锡壶峰集。唐藩成王弥鍗瓮天小稿。恭王弥谦光堂诗集、秋江词。三城康穆王垝进修稿。承休昭毅王弥存斋乐府、复斋录。新野镇国中尉硕熏巨胜园集。辅国中尉器封巢园集。汉庶人高煦拟古感兴诗。赵藩王厚煜居敬堂集十二卷。荆富顺王厚焜东蕲二卷。樊山王载埁大隐山人。王孙翊𬫌广宴堂二十四卷。衡新乐康宪王载玺楼居田层稿、梦玩神览。益庄王勿斋、咏史诗。王孙常浙防露馆稿。中尉观熰辑海岳灵秀新乐王载玺辑诸著述为绮合绣扬中尉谋㙔藻麟角、明藻诗菁英。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由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
余尝见诸处传山门教迹,或当大师远忌,追慕修斋,皆阙其修礼之法,今著数偈,略用伸仰。
夫内心寂照,功成入位,外则神通,说法应乎群缘。
故生化始终,凡十二偈,实统智定之用耳。
虽于别传少有不次,盖别树一场次第之意。
初二偈三昧降魔,次说《法华》,又次说《止观》、《净名》、《涅槃》、《放生》、《施戒》,皆如次也。
没后灵感一偈,难尽芳猷,他方之身,请护遗教。
洎五悔,合十七偈。
观者无嫌辞近理寡,聊备其以时追想之诚耳。
或略可济用,称唱之时,宜须郑重,必希感召,永荫教门,目为《智者斋忌礼赞文》云尔。
按:《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三套第一册。又见大正藏卷四六。
挽彭耐皆之母联 清末 · 吴獬
对联 出处:不易心堂联集
名门不卧牛衣王尹京师应感奋;
苦学正调熊胆,柳家遗训好垂型。
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三
前日顾少连奉谕密旨。
每于延英对卿。
缘有诸人。
言不得尽。
中间卿所奏去冬荐人。
实缘对赵憬执论。
所以有言相拒。
亦不是阻卿之意。
若有要便事。
但依前者意旨。
自手疏密封进来。
卿又频与苗粲进官。
朕未放过。
恐卿未知朕意。
此人即苗晋卿之子。
晋卿往年摄政。
曾有不臣之言。
又诸子皆与古帝王同名。
意甚不善。
缘非诸子之过。
不欲明行斥逐。
终是不合令在朝廷。
卿宜密知此意。
苗粲兄弟并改与在外閒僻处官。
仍不得令近兵马者。
猥蒙天慈。
屡降深旨。
慰眷稠謺。
诲谕周详。
骨肉之恩。
无以加此。
士感知巳。
尚合捐躯。
臣虽孱微。
能不激励。
至于弥纶庶绩。
督课偫官。
始终不渝。
夙夜匪懈。
是皆常分。
曷足酬恩。
自揣凡庸之才。
又无奇崛之效。
唯当输罄忠节。
匡补圣猷。
众人之所难言。
臣必无隐。
常情之所易溺。
臣必不回。
囧然贞心。
持以上报。
此愚夫一志而不易者也。
惟明主矜亮而保容之。
顷以去冬荐人。
频于街衢披诉。
既是准制许集。
理合量才授官。
进拟再三。
未蒙允许。
伏虑事转淹滞。
所以因对奏陈。
懵于忖量。
推理辄发。
赵憬与臣并命。
俱掌枢衡。
参奉谋猷。
事当无间。
不知避忌。
轻黩宸严。
陛下特宥惷愚。
曲加奖导。
宠遇踰等。
恩私倍常。
顾惟何人。
叨幸若此。
偶有所见。
敢不尽言。
是彰无隐之诚。
以申上报之分。
臣闻王者之道。
坦然著明。
奉三无私。
以劳天下。
平平荡荡。
无侧无偏。
所谓三无私者。
如天之无私覆也。
如地之无私载也。
如日月之无私照也。
其或有过。
如日月之有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日月不疾于蔽亏。
人君不吝于过失。
亏而能复。
无损于明。
过而能改。
不累于德。
昨者臣所奏事。
惟有赵憬得闻。
陛下已至劳神。
委曲防护。
是于心膂之内。
尚有形迹之拘。
职同事殊。
鲜克以济。
恐爽无私之德。
且伤不吝之明。
夫元首股肱。
义实同体。
咨询献纳。
一日万几。
宣之使言。
犹未尽意。
言若有阻。
义何由通。
启沃既难。
机务斯壅。
绸缪之顾。
实增旷废之忧。
仰希圣聪。
更赐裁处。
苗粲少以门子
早登朝班。
历拾遗补阙起居员外郎中。
前后二十馀年。
温恭有加。
恪慎无怠。
端敏足以守职。
文学足以饰身。
详其器能。
堪处近侍。
陛下以粲先父。
常有过言。
名子之方。
又乖义类。
不忍明加斥黜。
但令改授外官。
伏以理国化人。
在于奖一善使天下之为善者劝。
罚一恶使天下之为恶者惩。
是以爵人必于朝。
刑人必于市。
惟恐众之不睹。
事之不彰。
君上行之无愧心。
兆庶听之无疑议。
受赏安之无怍色。
当刑居之无怨言。
此圣王所以宣明典章。
与天下公共者也。
奖而不言其善。
斯谓曲贷。
罚而不书其恶。
斯谓中伤。
曲贷则授受不明。
而恩倖之门启。
中伤则枉直莫辨。
而谗间之道行。
此柄一亏。
为害滋大。
凡是谮愬之辈。
多非信实之言。
利于中伤。
惧于公辨。
或云岁月已久。
不可究寻。
或云事体有妨。
须为隐忍。
或云恶迹未露。
宜假他事为名。
或云但弃其人。
何必明言责辱。
词皆近于情理。
意实苞于矫诬。
伤善售奸。
莫斯为甚。
伏惟圣鉴之下。
必无浸润之流。
然于称毁之言。
不可不辨。
赏罚之典。
不可不明。
陛下若以晋卿迹实奸邪。
粲等法应坐累。
则当公议典宪。
岂令阴受播迁。
陛下若察晋卿见诬。
又知粲等非罪。
则合随才奖用。
不宜降意猜防。
今忽不示端由。
但加斥逐。
谓之抡材则失序。
谓之行罚则无名。
徒使粲等受锢于圣朝。
晋卿衔愤于幽壤。
以臣蔽滞。
未见其宜。
夫听讼辩谗。
贵于明恕。
明者在验之以迹。
恕者在求之以情。
迹可责而情可矜。
圣王惧疑似之陷非辜。
不之责也。
情可责而迹可宥。
圣王惧逆诈之滥无罪。
不之责也。
惟情见迹具。
词服理穷者。
然后加刑罚焉。
是以下无冤人。
上无谬听。
苛慝不作。
教化以兴。
晋卿起自文儒。
致位台辅
能以谦柔自处。
故为三朝所推。
当谅闇之辰。
冢宰之任。
是将备礼。
岂足擅权。
安肯露不臣之言。
招覆族之衅。
虽甚狂险。
不为。
矧伊老臣。
宁忍及此。
假有忍人之意。
其如言发祸随
求之以情既无端。
验之以迹又无兆。
宜蒙昭恕。
理在不疑。
又自陛下御极以来。
粲及兄丕。
皆历清近。
若以旧事为累。
岂复含容至今。
恐有无良之徒。
憎嫉丕粲兄弟。
构成飞语。
务欲挫伤。
大抵任重势疑。
易生嫌谤。
周公之圣。
不免流言。
霍光之忠。
亦遭告讦。
向非成王觉寤。
昭帝保明。
则二主之德美不传。
二臣之冤诬莫辩。
陛下追怀往事。
得失岂不相远哉。
后之视今。
固亦如此。
凡所举措。
安可不详。
伏愿稍留睿思。
特加省察。
斯实偫臣庶免于戾。
岂唯苗氏一族。
存殁幸赖而己乎。
少连又向臣说云。
圣旨察臣孤贞。
犹谓清慎太过。
都绝诸道馈遗。
却恐事情不通。
如不能纳诸财物。
至如鞭靴之类。
受亦无妨者。
伏以货贿之利。
耳目之娱。
人间常情。
孰不贪悦。
况臣性实凡鄙。
宁忘顾私。
家本窭贫。
安能无欲。
所以深自刻慎。
勉修廉隅者。
盖由负戴厚恩。
尸窃大任。
既不克导扬风教。
致俗清淳。
又未能减息征徭。
济人穷困。
若无耻惧。
更启贿门。
是忘忧国之诚。
仍速焚身之祸。
由是苟行特操。
杜绝交私。
诚知无补大猷。
所冀免贻深累。
陛下责臣以清谨太过。
斯谓圣明。
陛下虑事之不通。
有乖理道。
或恐贪惏之辈。
务逞无厌之求。
巧陈异端。
惑乱圣听。
稽诸事实。
则甚不然。
夫以胥吏末流。
苞苴微贶。
苟或违道。
且犹知惭。
况乎公卿大臣之间。
岳连帅之任。
岂资纳贿。
然后致诚。
若因财利交欢。
是以姑息为事。
既乖直道。
必有过求。
遂之则法度浸隳。
阻之则觖望弥甚。
为害如此。
国何赖焉。
高祖太宗
著法垂制。
监临受贿。
盈尺有刑。
陛下每发德音。
敷宥下土。
大辟之属。
皆蒙涤除。
唯于犯赃。
往往不赦。
岂不以贪饕为弊。
残蠹最深。
至于士吏之微。
尚当严禁。
矧居风化之首。
反可通行。
凡上之所为。
以导下也。
上所不为。
以检下也。
上所不为。
而下或为之。
然后可以设峻防。
寘明辟。
若上为之。
而下亦为之。
固其理也。
又可禁乎。
今吏有受监临之贿者。
则以为罪不可容。
朝廷之制。
方所监临也。
宰司公受其贿。
是亦无耻而不恕者欤。
孔子曰。
大臣不可不敬也。
是人之表也。
迩臣不可不慎也。
是人之道也。
表倾则影曲。
道僻则行邪。
若大臣迩臣。
可以受财。
则庶长寀寮。
孰为不可。
朝廷取之于方镇。
方镇复取之于州
州取之于县
县取之于乡。
乡将安取哉。
是皆出于疲人之肝脑筋髓耳。
自大盗猾夏。
耗斁生人。
天下常屯百万之师。
坐受衣食。
农夫蚕妇。
冻而织。
馁而耕。
殚力忍死。
以供十倍之赋。
日月引颈。
望睹升平之化。
惠恤之恩。
凡四十九年矣。
荐属多故。
有加无瘳。
持利权食厚禄者。
当忧隐忸怩。
悯愧黎庶。
而又交通私贿。
扇起贪风。
是令已困之氓。
重遭过分之扰。
陛下尚以为鞭靴之类。
受亦无妨。
若使天下纳赂。
唯有二三宰臣
四方诛求。
止于鞭靴细物。
行之不足以伤化。
绝之不足以利人。
则臣固已微抑私心。
将顺睿旨矣。
若使国家致理。
必资馈遗通情。
辞之足以失天下之心。
受之足以济天下之务。
则臣固亦不避污行。
助我圣功矣。
臣所以未敢奉诏。
冒昧尘烦者。
审知此道不唯无益。
必有甚损故也。
亦冀陛下详察其理。
普澄其源。
宏清净无欲之风。
守慈俭不贪之宝。
是将感人心而天下服。
何有事情不通之患乎。
夫货贿上行。
则赏罚之柄失。
贪求下布。
则廉耻之道衰。
何者。
善恶不分。
功过无辨。
以货贿之多少。
为课绩之重轻。
守道阙供。
或时致怨招累。
求得当欲。
可以释罪贾荣。
忍行刻剥者。
见谓公忠。
巧饰玩好者。
或称才智
此谓赏罚之柄失也。
上好利。
则下思聚敛。
上求贿。
则下肆侵蟊。
不怀愧心。
但逞私欲。
递相企效。
习以成风。
闾阎日残。
纪纲日坏。
不可以礼义劝。
不可以刑法惩。
此由廉耻之道衰也。
作法于凉。
其弊犹贪。
作法于贪。
其弊斯乱。
利于小者。
必害于大。
易于始者。
必悔于终。
贿道一开。
展转滋甚。
鞭靴不已。
必及衣裘。
衣裘不已。
必及币帛。
币帛不已。
必及车舆。
车舆不已。
必及金璧。
日见可欲。
何能自窒于心。
已与交私。
固难中绝其意。
是以涓流不止。
溪壑成灾。
毫末既差。
邱山聚衅。
自昔国家败亡多矣。
何尝有以约失之者乎。
臣窃料郡府之不愿行贿于朝廷。
犹乡闾之不愿输货于郡府也。
但以行之者有利。
不行者有虞。
故为安身保位之谋。
不得不行耳。
夫岂乐而行之哉。
假如四方俱赂于朝廷。
朝廷受其三而却其一。
有所受。
有所却。
二端相反。
则遇却者或有意疑乎见拒而不通焉。
四方俱赂于朝廷。
朝廷俱辞而不受。
则咸知不受者乃朝廷之常理耳。
适所以服其心而诱其善。
复何嫌阻之有乎。
陛下若谓问遗可以通物情。
絜矩不足敦理化。
则自建中以来。
股肱耳目之间。
盖常有交利行私者矣。
乃其所也。
陛下何尤焉。
陛下嗣位之初。
躬行节俭。
郡国无来献。
朝廷无私求。
行李无黩货之人。
迩臣无受赂之事。
四方风动。
几致清平
旋以刑峻赋繁。
兵连祸结。
理功中否。
至化未凝。
洎大憝歼夷。
皇运兴复。
征伐之役。
颇息于前时。
清约之风。
亦亏于往日。
此则虽革一弊。
亦丧一美焉。
曩兴师徒。
人困暴赋。
今罢征伐。
人困私求。
乃是残瘁之馀。
永无苏息之望。
使万方黎献。
当陛下休明之代。
不登富寿
不洽雍熙。
追怀前修。
实用心热。
而议者反以纳赂通情之理。
以惑陛下。
斯不亦诬上行私之甚者乎。
夫天下公器也。
王纲大权也。
执大权者不任其小数。
守公器者不徇于私情。
任小数而御大权。
则忿戾之祸起。
徇私情以持公器。
则奸乱之衅生。
故春秋传曰。
在上位者洒濯其心以待之。
而后可以理人。
言私曲之不可以莅众庶也。
又曰。
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
宠赂彰也。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
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言贿利之不可以化百官也。
又曰。
长国家者。
非无贿之难。
无令名之难
诸侯之贿聚于公室。
则诸侯贰。
言贪欲之不可以怀诸侯也。
古之怀诸侯者。
盖有其道矣。
唯不务贿。
然后得之。
故礼记云。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其一曰。
理乱持危。
朝聘以时。
厚往而薄来。
所以怀诸侯也。
是知怀抚之道。
贵德贱财。
于往也则厚其赠送之资。
于来也则薄其贽币之礼。
训人以尊让。
示人以不贪。
始于朝廷。
行于郡国。
廉节之风渐广。
侵渔之害不萌。
里闾获安。
郡国斯乂。
朝廷益尊。
所谓化自上流。
理由下济。
近者悦服而远者归怀。
是皆无贿之致也。
及夫王纲浸坏。
德化陵夷。
然后灭公议而徇私情。
盛诛求而崇馈献。
故礼记曰。
天子微。
诸侯僭。
于是相觌以货。
相赂以利。
而天下之礼乱矣。
是知伤风害礼。
莫甚于私。
暴物残人。
莫大于赂。
利于绝私去贿者。
莫先于君主
务于爱人助理者。
莫切于辅臣。
然则君主辅臣之间。
固不可以语及于私贿矣。
况又躬行乎。
臣以受恩特深。
志欲巨细裨补。
苟怀疑虑。
不敢因循。
亦赖遭逢圣明。
庶得竭尽愚直。
所以每事献替。
不以犯忤为虞。
意恳词繁。
伏用惭悚。
谨奏。
说玄五篇 其五 辨首五(天元二十七首中周礥闲少戾上于羡差童增锐达交䎡徯从进释格夷乐争务事 地元二十七首更断毅装众密亲敛疆睟盛居法应迎遇灶大廓文礼逃唐常度永昆 人元二十七首减唫守翕聚积饰疑视沉内去晦瞢穷割止坚成䦯失剧驯将难勤养) 中唐 · 王涯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八
中者万物之始。
且得中(辩首之辞具在经主)
九虽当昼。
亢极凶。
者临也。
进万物扶阳而九。
虽当昼。
终亦凶也。
应者应时施宜。
五七九当昼吉。
自此后阴生。
故有戒也。
太者阳气盛大。
象丰卦。
九为大极。
虽得昼而微凶。
唫者阴阳不通。
象否卦。
二四六八当昼。
当唫之时。
不能无咎。
极亦凶也。
穷者万物穷极。
思索权谋自济也。
九处穷极。
昼亦凶。
亲者贵以其身下人。
则亲交之道著。
八虽当昼。
而极亢不能下人。
故君子去之也。
寄题鸣鹤堂为贾孔澜僚长赋 明 · 邓云霄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丛桂门前聚德星,别开新馆畜霜翎。
月明引唳来蓬岛,昼永呼雏过草亭。
羽客和鸣清应律,鲤庭高论静谈经。
君家诗礼谁能问,却羡仙禽得窃听。
颂言四章为邑侯李虹梁父母奏最赋 其一 明 · 邓云霄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新皇御宇辟层阴,列宿回环紫极深。
三载勤劳孚北阙,十奇声望重南金。
传家自有循良谱,拜命堪酬抚字心。
好捧宓琴调舜乐,凤鸣清应九韶音。
驳不当为高俅举挂劄子 北宋 · 李若水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忠悯集》卷一
臣承本寺告报,开府仪同三司简国高俅卒,皇帝合挂服举哀,轮当臣赞导。
臣谨按,以胥侩之才,事上皇于潜邸,夤缘遭遇,超躐显位,巧佞贪恩,讫无补报。
属者金人渝盟,逼侵近境,所以不即奏功,正坐军政刓敝,士不贾勇。
久握兵柄,实与童贯分内外之寄,厥罪惟均。
已远窜,天下称快,而未就典刑,遽以讣闻。
佥论谓当追褫官秩,示不终赦,而有司守常,乃复以缛礼加之,甚非所宜也。
夫圣人之制礼,本以饰情。
之死,中外交贺,人君以天下之情为情,其不戚然决矣。
无此情徒为此仪,非圣人制礼本意也。
若谓官职隆重,法应如此,自当贬黜,以为奸谀之戒。
若谓拥护上皇有劳,则蔡攸等与一体,何独挠法于
况兹盛典,非大功德不称,而忍以秽辱哉!
臣备员太常,实当议礼之职,窃有管见,不敢不言。
徽州署中见新笋喜而赋之 明末清初 · 宋琬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安雅堂诗
南国誇冬笋,筼筜此地繁。
充君青玉案,斸向白云根。
嫩可忘烹茗,清应妒灌园。
野人三饭饱,真不羡熊蹯。